Notion CEO揭秘如何用"7分原则"
Notion CEO揭秘如何用"7分原则"
从烧钱4年到百亿估值:Notion CEO揭秘如何用"7分原则"打造AI时代的超级工作台
Notion CEO Ivan Zhao最近参加了Kleiner Perkins的Grit播客访谈,我觉得价值蛮大。
他分享了从4年烧钱找不到产品市场契合,到估值100亿美元的完整历程。他自身也是一个传奇,从17岁才开始学英语,华裔,通过看《海绵宝宝》学语言、听披头士学文化,最终在硅谷打造出全球8000万用户的协作平台。
访谈中,他首次详细披露了Notion如何在AI浪潮中重新定位,从"提供工具"转向"提供工作本身"的战略转型。他的一个核心观点是,不能太追求完美,甚至说产品精度超过7.5分,公司就会完蛋。
一、产品美学的反直觉法则:为什么7分精致度最赚钱
"太精致会死"的商业哲学
Ivan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判断:产品精致度超过7.5分,公司就会走下坡路,因为你把注意力放在了错误的地方上,过度优化细节而忽视了商业价值和实用性,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设计师创业失败的根本原因。
- Notion自评6.5-7分,Linear是8.5分,Figma是7分,苹果依然是最高标准,但苹果的成功不可复制,因为它有独特的硬件护城河和生态系统优势
- 表面积理论:做一个10个功能的精品应用容易(如德国的Things待办应用),但要做Notion这样几百个功能的平台还保持精致,难度呈指数级增长,所以必须在扩展性和精致度之间找到最优解
- Ivan每天会收到用户bug反馈推送到手机,比如"在标题栏打字比正文慢200毫秒"这种细微差别他都能感知到,但他选择性忽略某些"不完美",因为修复三层楼的木材光泽度问题需要花费巨额成本
设计师CEO的克制之道
作为一个会在会议室摸桌子材质的CEO,Ivan的办公室装修理念是"太好的办公室,生意会变差",因为这意味着你的注意力不在正确的地方,所以他故意保持办公室的"不完美感"。
- 新办公室采用1900年代工匠风格,大量使用木材和书架,但木材的光泽度比他想要的更亮,这让他很困扰但选择接受,因为已经装修了三层楼
- 他认为办公环境应该是"可居住的、可塑造的、不太严肃的",材料要诚实,氛围要好,但不能太完美,否则员工会过度关注环境而非工作
- 候选人来面试时,办公室环境是重要的"销售特征",让他们感受到公司对细节的关注,但这种关注是有节制的,不是无限制的追求完美
二、AI转型的第一性原理:从卖锤子到卖房子
知识工作智能体为什么还没出现
Ivan认为,AI智能体(Agent)在客服和编程领域已经成功,但在知识工作领域迟迟没有突破,根本原因是工具和上下文过于分散,这就像让一个人蒙着眼睛在不同房间找东西一样低效。
- 编程Agent成功的原因:所有代码都在GitHub一个地方,纯文本格式易于读写,工具就是读写文件,环境高度自包含,所以Cursor等工具能快速崛起
- 知识工作的困境:一个普通白领的工作分散在Slack、邮件、文档、项目管理等十几个应用中,人脑勉强能串联,但AI做不到,因为缺乏统一的上下文
- Notion的独特优势:过去5年一直在整合文档、项目管理、知识库等工具到一个平台,恰好为AI时代准备好了"统一上下文",这是大多数SaaS公司没有的基础设施
从工具提供者到工作执行者的范式转变
软件行业正在经历最大的转变:从卖工具(让人更高效)到直接提供工作成果(替代人),这相当于从卖锤子转变为直接卖建好的房子,商业模式完全不同。
- 客服领域:不再是让客服人员更高效,而是AI直接处理客服工作,Intercom等公司已经实现了这个转变
- 编程领域:不再只是代码补全,而是直接生成完整功能,Cursor、Replit等工具正在实现"自然语言编程"
- Notion的三个AI产品:企业搜索(5分钟读完20篇文章)、自动报告生成(原本几小时的工作5分钟完成)、会议纪要(比人类记录更完整),都是直接交付工作成果而非工具
"酿啤酒vs造桥"的AI产品开发哲学
传统软件开发像造桥,你能造出设计图上的任何东西;但AI产品开发像酿啤酒,你只能引导,不能强迫,这需要完全不同的组织方式和思维模式。
- 传统方式:要么YC模式(跟随用户需求),要么乔布斯模式(相信自己的愿景),都是从终点倒推,设计-开发-交付,确定性很高
- AI方式:语言模型只能带你到70-80%,剩下20%可能永远无法闭环,必须不断实验,设计和工程必须并肩作战,快速迭代试错
- Notion的教训:一年半前就尝试做知识工作Agent,所有积木都准备好了,但语言模型能力不够,无法强求,只能等待和持续优化
三、创业韧性的极限测试:在东京公寓里重写10万行代码
4年烧钱无产出的至暗时刻
Notion花了4-5年才找到产品市场契合,期间团队从5人裁到2人,两位创始人在日本、西西里、夏威夷等地"流浪"编程2年,这种坚持源于对"计算机应该像读写一样人人可用"理念的执着。
- 灵感来源:60-70年代嬉皮一代(Alan Kay、Douglas Engelbart等)认为计算机不应该只是大型计算器,而应该是每个人都能塑造的创作媒介,就像用英语写作一样自由
- 现实困境:乔布斯和比尔盖茨虽然普及了个人电脑,但把软件锁在了"应用监狱"里,造成了程序员和普通用户的二元对立,这违背了最初的理想
- 坚持的原因:"这个东西必须存在于世界上",如果它还不存在,那创造它就是使命,这种使命感支撑他们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
墨西哥酒店的闭关时刻
2022年底,Ivan和联合创始人拿到GPT-4早期访问权限后,把自己锁在墨西哥坎昆酒店房间一周半,在公司团建期间逃掉所有活动专心写代码,因为以为所有人都拿到了权限,怕落后于人。
- 紧迫感来源:看到GPT-4的能力后意识到"世界将完全不同",里面"封装了一个人类",必须抢在所有人之前推出产品,结果发现他们是最早拿到访问权的几家公司之一
- 工作状态:除了开幕演讲和闭幕晚宴,整整一周都在酒店房间编程,桌上堆满了瓶装水(墨西哥不能喝自来水),最后还延长了行程来完成原型
- 成果:比ChatGPT发布早一个月推出了Notion AI,成为首批将AI集成到产品中的公司,这个先发优势至关重要
极简主义的生活哲学
Ivan自称"墨西哥卷饼型人格",宁愿吃简单的卷饼也不愿意花3小时吃米其林大餐,这种极简主义帮他保持专注,把复杂性都留给产品和思考。
- 食物选择:味道要明显、所有东西在一起、不用等待,他认为米其林餐厅的味道太微妙,时间成本太高,不如简单直接的墨西哥卷饼
- 个人组织:不是特别有条理的人,在Notion里只用一页纸的复选框,依然用纸质笔记本,不追求生产力工具的复杂性,保持工具的简单来应对工作的复杂
- 平衡哲学:当你在某些地方(产品、思考)投入极大的精力关注细节时,必须在其他地方(食物、个人组织)保持简单,否则会精力耗尽
四、硅谷泡沫外的清醒:为什么你的朋友不知道ChatGPT能对话
技术传播的不均匀性
Ivan分享了一个震撼的经历:在美国东海岸,朋友们看到他用语音和ChatGPT对话时都惊呆了,根本不知道这个功能存在,这让他意识到硅谷7英里半径内的认知和外界差距有多大。
- 技术采用的层级:技术永远不会均匀分布,从震中(硅谷)向外辐射,自选择效应让这里的人更快接受新事物,但这不代表世界的真实情况
- 组织惯性问题:即使技术准备好了,组织和人的"官僚系统"会自然抵制变化,这种抵制有时是好事,能让世界有时间消化巨变
- Notion的国际化策略:80%用户在海外,因此在东京、都柏林、悉尼等地设立办公室,今年还会开设巴黎、慕尼黑、伦敦办公室,必须贴近真实用户
知识工作的规模化革命
Ivan预测,AI将改变信息处理的规模,就像从步行城市(佛罗伦萨)到汽车城市(休斯顿)的转变,一个人能处理的信息量将增长10-100倍。
- Simon(联合创始人)的转变:过去几个月完全不写代码了,而是同时管理5-6个编程Agent的输出,生产力反而大幅提升,这是工作方式的根本改变
- 规模效应:不再是提高效率的问题,而是处理规模的数量级变化,就像汽车不只是跑得快的马,而是改变了城市结构
- 时间问题:编程领域最先改变,知识工作会慢一些,传统行业可能需要5-10年,这给了现有公司转型的时间窗口
核心洞察Q&A
Q:为什么精致度7分的产品反而最成功?
A:因为软件产品的价值不在于完美,而在于平衡。超过7.5分意味着你在优化边际收益递减的细节,忽视了扩展功能和商业增长。Microsoft Word虽然臃肿但无处不在,就是因为它选择了功能广度而非精致度。真正的艺术是知道什么时候停止打磨。
Q:AI时代SaaS公司最大的威胁是什么?
A:不是被新的AI公司颠覆,而是无法从"卖工具"转型到"卖成果"。当AI可以直接完成工作时,提高人类效率10%的工具就失去了意义。未来的软件公司要么成为AI工作的平台,要么被AI取代。Notion通过5年的工具整合,恰好为这个转变准备好了统一的上下文。
Q:创业者如何判断是否该坚持?
A:Ivan的标准很简单——"这个东西是否必须存在于世界上"。如果答案是肯定的,那么即使要花4年找PMF、裁员到只剩2人、在异国公寓里重写代码,也要坚持。使命感是唯一能支撑你度过至暗时刻的东西,而不是估值或者融资。